8月22日,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 处暑节气意味着暑气开始消退,秋高气爽的天气即将来临,我们正逐渐进入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。不过,处暑时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现象已基本缓解,但天气还是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,“秋老虎”时而光临,所以民间有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“处暑秋还暑,好似秋老虎”的说法。此时,人们仍需防范高温卷土重来。
处暑的“三候”为:一候鹰乃祭鸟,二候天地始肃,三候禾乃登。“鹰乃祭鸟”说的是,此时可供鹰捕食的鸟类和动物数量很多,鹰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,如同陈列祭祀。“天地始肃”是说处暑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充满了肃杀之气。“禾乃登”中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等农作物,“登”为成熟之意,意为忙碌的秋收即将拉开序幕。
对于北方地区而言,处暑时节各种粮豆作物进入结实、灌浆期,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,此时人们要及时除草、通风、灌溉,促进农作物灌浆。虽然常言道:“春雨贵如油”,但处暑时节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十分重要。农谚有云:“处暑雨,粒粒皆是米”“处暑早的雨,谷仓里的米”“处暑若还天不雨,纵然结子难保米”,处暑时节雨水对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。处暑还是收割高粱和谷子的时节,民谚说:“处暑高粱遍地红。处暑高粱遍拿镰。处暑高粱白露谷。处暑三日割黄谷。处暑十日忙割谷。”《二十四节气(三)》特种邮票第二图“处暑”,就描绘了农民晾晒农作物的丰收场景。
2018-21 二十四节气(三)
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七月中旬则菱芡已登,沿街吆卖。”菱、芡都是处暑时节鲜美的时令食材。处暑前后,鸭子成熟肥美,也是人们餐桌上一道鲜香滋补的秋日美味。此外,处暑期间部分农作物成熟,加上中元节的影响,人们的食俗便带有了庆祝丰收、荐神祭祖的色彩。从养生角度来说,处暑时降水减少,气候干燥,适宜享用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海带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等清热的食物,以滋阴润燥、安宁心神。
俗话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处暑正值夏秋交替之际,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,昼夜温差开始变大,要及时增减衣物。处暑后,很多人还会产生懒洋洋的疲劳感,面对“秋乏”,要及时调整起居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加强体育锻炼,只有体能充足,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感。
节气诗歌
咏廿四气诗·处暑七月中
【唐】元稹
向来鹰祭鸟,渐觉白藏深。
叶下空惊吹,天高不见心。
气收禾黍熟,风静草虫吟。
缓酌樽中酒,容调膝上琴。
诗文首句中“白藏”指代秋天,秋于五色为白,序属归藏,故称。本诗描写了鹰祭鸟、秋高气爽、禾黍成熟、风静虫吟等秋日景象,充满了秋日的闲适之感。
长江二首·其二
【宋】苏泂
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。
白头更世事,青草印禅心。
放鹤婆娑舞,听蛩断续吟。
极知仁者寿,未必海之深。
作者首句即感叹道:处暑之后不过三天,就有了阵阵凉风,这种怡人的感觉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。本诗洋溢着暑热逐渐消散、秋凉初到时的欣喜和惬意之情。
END

海报设计:于 童
撰 稿:郝铁军
排 版:孙 旗